以下內容其實應該不會涉及太多劇情,但還是敬請小心!
日本和廣播劇,兩樣都是我喜歡的東西,然後,都是已經「過氣」的,不再如過往一樣受歡迎的東西。就如903,自從《黃金少年》之後,都沒有大型的廣播劇。最喜歡亞芝的廣播劇,可惜她都離開了商台一段日子。其實,收音機,也開始沒落了吧?而我,是個多情而長情的人,所以,我喜歡的,可能都是別人所懷念的。
聽《冬天日和》,是在鎌倉的那一天,雨一直在下,然後,一天下來,我就把整套劇聽完了。沒有刻意把它帶到日本,只是想著有空的時候一次過聽,而剛好,就讓它在日本陪伴我了。沿著湘南海岸,聽著香港人對日本的懷念,不無感概。
曾經,日劇是我們的生活的一部份。我第一套記得的日劇,是《縮水情人》,還是說《南君的戀人》,不是深田恭子那套,是高橋由美子的那套,即是在google上,打高橋由美子,你會見到「劣化」這關鍵詞的那個高橋由美子。曾經甜美的女孩子,現在已經變得劣化了。去年她上smap的節目上,我真的完全認不出她來。我喜歡的日本,也在逐步劣化嗎?之後喜歡的,就是酒井法子的《同一屋簷下》、《星之金貨》等,當然,還有木村拓哉一系列的日劇。當年可沒有像現在的,能夠同步收看,我以前都是等vcd,甚至是先看小說。老實說,那些日劇的翻譯小說,文筆實在有點那個。
《冬天日和》一首首的日劇主題曲,勾起我的段段回憶。甚至,連《with love》也談上了。好些人認識我的時候,都問我「hata」這名字的由來,我每次都說,知道的就是知道。而實情是,這些年來,會知道的人都不多。記憶中,就只有一個人立刻答上來。另外有些人在提到日劇之後,也會想到的。其實,就連日本人也未必認識這一套。也是的,像我也是很少看tvb的香港人,你要問我tvb的事情,我也未必答得上來。當年的風行的日劇,早已經被韓劇取代過來了。
我跟《冬天日和》的主角亞池(還是亞遲?)一樣年紀,我想,我們的成長背景都差不多,所經歷過的事情,所有的青春回憶,都離不開日本。我總是覺得我和「現在的年輕人」很有距離,我總是搞不清楚誰是g dragon,之前一直以為他是東方神起的…但據說東方神起都已經解散了。搞了很久,才知道是big bang,但我肯定,要是他站在我面前,我也肯定不知道他是誰。我和「現在的年輕人」,以及我和「我上一代的人」的距離差得遠,可能是因為「日本和韓國」的距離,以及「木村拓哉和近藤真彥」的距離。起碼,我和年紀大我一點的人喜歡的,都是同一個國家的。
我習慣了日本的漫畫,bubble是打直的。我習慣了日劇的節奏,是爽快明朗的。我習慣了日本人的「建前文化」,對待別人都是彬彬有禮的,不會如韓國人般隨便都跟外人像是很熟的,會隨便推人…我不是說韓國人不好,我只是太習慣了日本的那一套。之前和友人購物時,見到”made in korea”的,總是反射性有點猶豫,怕品質會不夠好…友人都笑說我是她認識的人當中,少數還有這種想法的人。
不知道從何時開始,我喜歡的,好像一點點在崩壞,已經崩壞到一個難以挽回的地步。所有東西,都有興盛和衰退的一天,我只是剛好在他們暫時的「最後光茫」中成長,然後見證著他們的衰落。其實,學了日文多年,什麼經濟衰退、下流化,也讀了很多年,只是,我的腦中一直記著日本最美好的年代,就如同只記得自己活得最輕鬆的那年代。我們在悼念的,與其說是日本的崩壞,可能更加是在悼自己的青春。
多看幾齣日劇、多看幾本漫畫、多吃幾碗拉麵,不代表就會變成日本通。像我自問讀了日本文化這麼多年,論文寫過好幾篇,我也未必能完全懂。只是,作為一個外人,也很想為沒落的日本文化做些什麼…或者只是我想多了,可能日本只是在香港不流行﹐畢竟香港人都是善忘的。但在日本,我見到愈來愈多的韓國東西,還真的很讓我痛心…其實,我也不是完全一面倒喜歡日本的。要不,怎麼我都受不了跟日本人工作?我也不喜歡他們的「不識變通」,當然,也是因為他們的「不識變通」,所以他們才能有所堅持。
或者,只要是好的東西,都不會被淘汰,或者東京奧運會來臨之日,日本風又會再興起,我不知道。《冬天日和》有個算是不錯的結局,我希望我喜歡的日本,也會振興起來。
寫了一整篇,其實和《冬天日和》都沒有太多的關係。說到這劇,除了讓我感受很多之外,其實我也困惑的。我不明白,為什麼亞遙會掉下亞池,又,明明是離開了十年,為何突然變了十五年?據說可能會出小說,要是出版了,我應該也會買的。王貽興之前的《八王子》,其實也讓我很喜歡。大概,昔日的香港,和消逝中的日本流行文化,都讓我這一代有所共鳴吧?